桂阳这条道穿越数千年,晓明带你探寻那久远的历史。。。

桂阳这条道穿越数千年,晓明带你探寻那久远的历史。。。

还有一条是从连州的星子埔,经临武,穿越桂阳全境,进入常宁的白沙,通往衡阳。从星子埔至衡阳这条骑田古道最长,全程有四百公里,几乎穿越过骑田岭的整个山系,也是湘南最长的古道。因此,这条古道从真正的意义来说,是骑田古道中的主道,也是湖湘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。

驿道篇

骑田古道

这是一条驿道。早在战国春秋时期,湖南、湖北称之为楚国。郴州、桂阳也属于楚国的区域。我们生活这片区域的先人们称之为楚人。广东的先人们在古代称为百越人。古代桂阳的这片区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,大山里含有众多的铁矿。从那个时候,楚人便在这里开采铁矿冶炼,制成铁器,南下跟广东的百越人交易海鱼、海鲜、海带之类的海产品,便踩出了一条山道。

公元前209年,秦二世胡亥派任出任嚣南海慰,便率兵从咸阳,过骑田岭、下湟川,沿着这条山道开闯出了一条古道,这就是骑田驿道的雏形。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大司农郑宏上奏给汉武帝,开凿了桂阳零陵的峤道,又开凿了穿越桂阳岭直至临武下连州的山道,打通了桂阳往南通向广东,往西由零陵至广西的山道,还用青石条、青石板砌成基脚路面,这便是骑田古道。

古道凉亭

据《桂阳直隶州志·卫飒传》载:“卫飒,字子产,河内修武人也。政有名迹,迁桂阳大守,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,列亭传,轩邮驿”。当时桂阳郡,治地在郴县(今郴州市)。东汉建武二年(公元25年),卫飒为桂阳郡太守,便组织官兵百姓,凿山开道,开出了五百余里的骑田古道。在古道上修建亭子,设立了邮驿。从此,骑田古道开始有了固定线路,形成了驿道,因此,从星子埔至衡阳的驿道,穿越今桂阳境内有段古道,也是卫飒主持修建的。

有驿道必有驿站。驿站在中国的出现,有三千余年的历史,可推到商代。在周代,产生了传送官府文书的邮驿制度,并与烽火台相互配合使用。公元前221年,秦朝制定了邮驿律令,完成了邮驿功能。因此,从那时起,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、换马的场所。在汉朝邮驿制度规定,五里设一短亭,十里设一长亭,三十里置驿站。驿站设有驿长一名,驿卒和杂卒二十名。驿站驿长和驿卒都负有责任,历朝历代法律都有明文规定,稍有差错,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。

驿长在驿站主要负责驿马呈报工作以及经费支出等账目明细表。而驿卒却是地位低下,无论日烈还是风雨,身上背着公文袋,日夜奔跑在驿道上。杂卒主要负责给驿马喂草料,以及做饭炒菜等后勤工作。桂阳舂陵江边的舍人渡驿站、野鹿滩驿站等驿站,就设有驿长、驿卒、杂卒。

青石板

在清代,驿站分驿、站、铺三个等级。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的物资的运输组织。站是传递主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,为军事系统所专用。铺由地方州、县府领导,负责公文,信函的传递。因此,在清代,驿道上相隔十里就设有一个驿铺。驿铺有铺长和铺丁,为五人。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。官府使用勘合,兵部使用火牌。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、人车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“邮符”,如果是加急就要填写排单。桂阳的锦里铺、香风铺、温溪铺、流渡铺等驿铺,就设有铺长和铺丁。

南天门古道

连州星子埔是古代物流的重要集散地。骑田驿道从星子埔起,经顺头岭,南天门、凹头铺、荒塘坪,过临武的九泽水、武士桥、龙口山,穿越桂阳的新塘、荷叶、鉴塘、地界,到达桂阳州城的盐行街,再从北门,过接官亭、麦子坪、舍人渡、筱塘、大富口、关口上,再往常宁白沙方向,到达衡阳。这就是骑田岭最长的一条驿道。位于关口上的野鹿滩驿站是桂阳境内较大的一个驿站,是水驿和路驿兼用的驿站,而且建立在军事要塞上,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。野鹿滩古驿站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,中间为驿馆,左右有睡房和杂房十余间,后面设有马棚。古代到桂阳任职或是巡视的官员,都要在野鹿滩驿站住宿和休息。

从舍人渡至筱塘村的叉路口,有一个名叫筱塘铺的小驿站。筱塘是明代杰出外交家李思聪的故乡,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。我两次在筱塘考察,在后垅山的古驿道旁发现有一块置立完好的明代路碑,碑上刻有“左路通往白沙,右路通往高亭司”的阴刻文字。随后,我沿着凹头亭方向的驿道仔细考察,驿道的青石板有两种,一种是明清时期铺路的青石板,略小点。另一种是隋唐以前铺路的青石板,宽大些,上面还留有马蹄印。

因此,从以上的考究分析,这条通往常宁白沙方向的驿道就是骑田古道中的主道。从筱塘经过的还有一条驿道,就是桂阳历史上有名的香风驿道。从舍人渡,经过筱塘、天鹅坪、管坳铺、香风铺、腊园里,进入常宁。香风驿道是因桂阳的乳香而得名(见商道篇),为古代桂阳十二景之一。有许多文人墨客走在桂阳香风驿道上吟诗咏之。解朝缙诗云:“吹来风正好,芳气入深云。”何其高诗云:“爱看花上露,不放日余曛。”何炯诗云:“香风夹路拥雕鞍,不数当年蜀道难。”吴为相诗云:“笋舆陏小径,扑鼻众闻香。”吴鼎诗云:“垂柳倒衣袖绿,落花乱趁马蹄红。”李人龙诗云:“午征人花似雪,芳逼柳袖气如兰。”刘方至诗云:“劳劳尘蕴气,是鼻不堪闻。”以上描述香风驿道诗中的花香指的就是香薷草的花香。香风铺设于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这是《康熙桂阳州志》的记载。若以香风驿道的形成,至少在唐宋时期此地是建有驿站的。

桂阳还有一条驿道的形成,这跟桂阳七拱桥有关。明万历十二年(1584年)罗大奎上任桂阳知州,见舂陵江斗下渡无桥过往,引起水患。罗大奎便邀请孙豹等人倡议募捐架桥,并在桥上建亭,至万历十四年(1586年)十月竣工。桥名永济桥,后因桥有七拱,也称为“七拱桥”。据学者彭德馨先生考究,桥为石料筑建,总长125米,正桥87长,高约15米,宽7.8米。桥两边有青条石护栏,栏高0.6米,宽0.4米,两端置有石狮4座。桥高建亭为木结构,亭长20米,从桥面至亭脊梁高4米,穿梁上架人字木,歇山式顶,盖小青瓦。亭内轩有神台,雕刻精美。两边有木栅护栏,置有长木板凳,可供行人休息。

陈尚伊作《斗下渡七拱桥碑文》记载:“桥洞有七,长四十丈,广三丈,高五丈有奇,两阑翼然,辉映山川。衡以南桥壮丽无与比。”因此,七拱桥被誉为“湘南仙桥”。这条驿道从桂阳北面荆山的接官亭,经乌桐铺、仁义墟、邱家(政明村)、白鸡岭,过七拱桥、花园堡、敖泉墟、松木墟,再经流渡墟(流峰镇)、江背村、泗洲寨、大湾村、两路口,再到香风铺、腊园里,进入常宁境内,直达衡阳。因此,这条驿道成于唐宋,盛于明清,是桂阳境内的重要驿道,也是骑田驿道中的重要干道。

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朝廷设置的从衡州至广东邮驿干线经过桂阳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桂阳州设铺机构。州治(今县城)设总铺;设分铺19铺,有司、铺97人。国民初期,邮驿递铺被邮局取代,驿道便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雷晓明

原名雷小明,舂陵江镇(飞仙)井头村人,系全国十大杰出打工诗人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诗集《在别人的城市》、《驿动的故曲》,诗歌《在别人的城市》获全国首届打工文学诗歌奖,其事迹被《湖南日报》、《南方日报》等媒体报道。

作者:雷晓明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:桂阳小蓉

拼车吧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web如何获取手机APP的数据
趣看365app下载

web如何获取手机APP的数据

📅 09-08 👁️ 3813
razer chroma(faker用什么轴的键盘)
趣看365app下载

razer chroma(faker用什么轴的键盘)

📅 08-14 👁️ 2179
内地KTV三十年兴衰,出路何在?
bat365软件下载

内地KTV三十年兴衰,出路何在?

📅 07-02 👁️ 8878